2025 年 7 月 9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陕记者杨永青,对我国体育建筑管理学科创始人,陕西省体育场馆协会主席、体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德炜教授,就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采访。
王德炜教授认为,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与发展,首先是体育场馆建设的本身,只有从根上解决了体育建筑功能本身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与发展。王德炜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建设、管理经验与经历,在近三小时的采访中,王德炜教授从六个维度对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与发展这一专题进行了剖析。
1.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认识差异问题
在现阶段,是把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一切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形成了两种明显差异的认识。导致公共体育场馆在建设的策划、选址、场馆功能的设计中,均出现较大的功能性差异。
2.体育场馆设计规范的缺失问题
我国首部《体育建筑设计规范》,问世20多年来为我国的体育建筑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导致了体育场馆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体育馆的场地只有净高下限,却没有上限,导致“高大上”的场馆不断出现,致使能耗成本大增场馆运行困难。
3.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定位问题
我国体育场馆的建筑等级,确定了场馆的基本功能。即:特级甲级体育场馆应以承办国内外大赛为主;乙级体育场馆应以举办地方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为主;丙级丙1级场馆应以全民健身活动为主;各等级的场馆应围绕其定位的主要功能进行建设管理与考核,而不应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场馆的效益。
4.体育场馆建设的规划选址问题
一些城市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确定体育场馆选址的第一要素,违背了体育场馆建设的基本宗旨。致使出现新建体育场馆服务半径的人群与体育场馆的建筑等级、建筑规模不匹配,导致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轰轰烈烈,建成后冷冷清清,使用率极低的尴尬窘境。
5.体育场馆建设的程序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程序,是场馆建设功能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但在场馆的建设中存在着不遵守程序的现象。其中在项目可研、设计的专家审核程序的过程中,没有体育建筑工艺专家参加的审核;在项目竣工后不进行体育功能的检测与体育工艺的专项验收等,导致体育场馆难以达到和发挥其应有的体育功能。
6.体育场馆建设的督查问题
2023年12月我国首部《体育建筑工艺设计标准》颁布实施,为体育场馆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有效的控制了能耗,并明确了场馆建设的审核与检测验收的规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与阻力并存。为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督查机制,以确保体育场馆建设科学、规范的发展。
最后,王德炜教授说,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效果不理想,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规划设计方面入手,并强化设计审核与检测验收方面的督查,走出一条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场馆建设发展之路。
陕西省体育场馆协会近年来,在体育场馆建设领域虽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但面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问题与困难,还将继续在该领域跋涉,不断攻坚克难,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